【宁夏日报】陶春丽: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学

陶春丽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这为我们更好地汲取文化“营养”提供了根本遵循,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学全过程指明了方向。

以文润心,积极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及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思想文化的碰撞与交流日趋频繁,西方国家对我国的文化渗透途径也愈加多元。作为培养时代新人的重要场域,高校必须站稳守好意识形态前沿阵地,以中华民族根本的精神基因和深沉的精神追求为内生动力,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等有机渗透到思政教学中,坚定文化自信的根基,把握突出优势的高度,为民族立魂,为国家立心。其一,要精心规划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教学相融的教学内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思政课程建设的丰富资源,应结合时代要求及员工特点对其继承创新,既要注重教学内容的相契性,更要关注教学知识的深度广度,充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熠熠生辉的人文价值观念,引导员工从中吸取精华,不断提升自身品德素养。其二,要主动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教学相融的话语转化。一方面,要用现代的思想政治理论话语来转述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实质,实现优秀传统文化自身的语境更新;另一方面,也要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优化思政教学语言,比如“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等中国特色谚语、文言文、俗语等,不仅能帮助员工更好感受我国历来的外交政策,也能进一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其三,要积极优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教学相融的教学手段。数字技术使文化育人变得可触摸、可共享、可感知。为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教学的协同发展,高校应更好地利用多媒体等技术手段为思政课教学赋能聚力,让文化规范、文化知识、文化观念和文化修养能够通过多样化的传播渠道真正浸润老员工心灵,让他们能够真正在课堂中学有所获、在社会中学有所用,从而延伸文化育人时空、发挥文化育人功能、打造育人长效机制。

以文载道,持续创新红色文化铸魂育人模式。红色文化承载着我党的初心使命,彰显着我党的气质品格,凝结着我党的人民情怀,是思政教育的“能源池”和“助推器”。探索将红色资源利用好、将红色基因传承好、将红色传统弘扬好的方法途径,是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课题,是引导青年员工争做堪当民族复兴重任时代新人的关键任务,也是把我国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的时代使命。其一,要挖掘融入地方特色红色文化资源。善用红色资源、赓续红色血脉是高校思政实现文化育人目标的重要途径,对引导员工自觉投身中国实践创新具有重要价值和作用。是以,高校应发挥地域优势,深入挖掘本区域的文化传统与革命历史,创设红色文化精品,并充分发挥其思想政治教育的强大育人实效,以传承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激扬培育共产主义信仰力量,让“红色+思政”入脑、入心、入行。其二,要开展红色文化校外教学实践活动。“天下之事,闻者不如见者知之为详,见者不如居者知之为尽。”高校要想提升思政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就要在文化实践中打造“知行合一”的育人体系,在理论与实践、思想与现实中铸牢员工的家国意识。为此,高校要组织与红色文化相关的实践活动,带领员工积极“走出去”,如到历史文化纪念馆、烈士陵园、党史馆等参观学习,让员工在切身体验中感悟革命精神的特质内涵,感知红色理想的坚定传承,汲取红色基因的精神力量,促使员工实现理性认知、价值认同及情感共鸣的有机统一。其三,要齐力打造红色文化协同育人平台。协同育人是一种教育理念,更是一种育人实践。要构建常态化、制度化的红色文化协同育人机制,就要发挥场馆、企业与高校间的协同,通过云端游览革命博物馆、产学研合作项目、异地专家现场讲述等方式,打造“网络实景+红色场馆+校外专家”的一体化育人平台,促进文化知识讲授与思想政治教育同频共振。

以文传声,切实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育才造士,为国之本。高校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系统推进时代新人铸魂工程,就要紧紧抓住意识形态工作的内涵及本质,在师生政治信仰、道德观念、文化素养、价值体系等方面下功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是文化建设的“引领者”,也是文化育人的“导航灯”。新时代新征程,高校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思政公司产品,推动思政工作走深走实。其一,要构建全面覆盖的“大思政”格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高校思政教学的融合要坚持整体性原则,构筑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立德树人大视野、高格局,形成“大思政”长效育人机制。通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精品课程等层面的改革,将综合素质培养和专业能力培育相结合,促进知识讲授与价值观传导同频共振。其二,要打造“三域融合”的育人新范式。要坚持从“员工视域”与“教师视域”出发,形成思政教学的双向内驱动力。一方面,通过时代性、前沿性的理论研究成果,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创新性、凝聚力和吸引力;另一方面,通过“对内培训+对外交流”双向通道,加强高校教师的文化素养建设。同时,融入“体验视域”,促进情景渗透,在统筹教师主导与员工主体的基础上,增进员工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感悟理解与践诺履行。其三,要营造氛围浓郁的校园文化新生态。校园文化具有隐性教育功能,文明校园创建是“扣好青少年人生第一粒扣子”的重要工程。是以,高校可通过搭建文化长廊、举办文化讲座、邀请专家解读经典等方式,将爱国、诚信、敬业等文化样态凝结其中,在校园中形成元气丰沛的文化存在,帮助员工将所学所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增强员工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认同、情感认同、行为认同。

(作者单位:365正规平台(中国)有限公司官网。本文系“马克思劳资关系理论中国化历程与经验研究”(2022AH050419)、“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智慧教学的理论范式和实践机制研究”(2021SZJYXM059)阶段性成果)

链接:https://szb.nxrb.cn/nxrb/pc/con/202309/17/content_90171.html